太極拳的『鬆、靜』問題太極拳的『鬆、靜』問題 肉體上的鬆與精神上的靜,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亦即肢體上的放鬆可以促進心理上的平靜,而精神上的放鬆則可以促進肢體上的放鬆,也就是說心理靜不下來,肢體就很難鬆開,反過來說,身體再鬆得開一點,心理上更容易得到平衡。說得更深入一點,當關節和形體縱向的鬆開與橫向的鬆放做到了,內氣自然就能下沉,鬆的是隨意肌和筋絡,沉的是氣與身體重心之所在,而當身體已能做到「鬆沉」,實際上就已進入了練內氣的階段,而鬆沉的感覺就好像你從高樓坐電梯,一下子落下去的感覺; 鄭曼青 先生曾說:「能鬆透,即是沉」,「鬆與沉原是一事」,其體會可謂道盡鬆沉二字的真諦。而當你的氣已能沉至腳底,就表示你已通三關(尾閭、夾脊、玉枕),也就表示氣已能進入脊椎骨,進而進入全身各骨頭,以使骨質密度增加,更進而有助沉至腳底的氣,能透過「腳分虛實」而使湧租屋泉的變能機能發揮作用,轉換為勁,再透過筋絡滲入各骨骼之中,而這過程也會使腦神經感知、傳導之靈敏度逐漸提升,有助入靜之心性修煉。至此,纔恍然大悟,原來肉體的鬆也有助心理的靜,而心理的靜又有助氣質的提昇,使肉體等同精神的存在;太極拳是「性命雙修」的拳術不是虛言,所謂:「以命了性、以性立命」也不是空口胡說。而太極拳求靜,就是要找到心靈上那種真正寧靜的境界~~身心靈合一,亦即,雖然睿智足以洞察一切,卻仍然能保持沉默和冷靜,這就是太極靜功的體現;所謂「不靜不見道之奇,心靜可以通神明。」人要真正靜了,才能見到真正的動,到那時,你無心去觀察什麼東西,但你又什麼都觀察到了,這時候的體會就如「水靜則清」、「無波則平」,水面平靜則可以察見水底的事物,心亦如此,心靜則氣和,氣和就能正確體察事理,事理察則心體澄明不動,心明便是良知的主宰。問:請教 鄭 老師:我從事工租屋網作需要有體力,尤其是臂力,所以我健身的經歷已經有十年,目前雖沒有那麼勤,但仍會做仰臥起坐、舉槓片、拉單槓的訓練。聽您一說,讓我大吃一驚!難道我二年多來每天練太極都是白練了。有沒有彌補的辦法,例如說我像職棒球員一樣,每次重量訓練完,一定按摩身體,放鬆。或者在練太極時,太極拳協會有所謂的鬆身五法,可以改善嗎?以個人的經驗,我練太極只求養生,練了二年之後,最近發現,家人感冒我都不會受感染,所以我還是愛太極。 答:練力,肌筋容易緊縮,以致影響神經細胞組織的敏銳度,而且氣容易憋在上半身,以致氣不易下沉至丹田,也就與長勁無緣,所以有心進入太極拳之堂奧者,有時就不得不放棄一些自己喜歡的運動;至於因工作上的需要不得不出力,這也是不得已的事,不過在拿重東西出力時,可試著透過意念要求自己盡量放鬆,肩膀以下盡量不出多餘的力,試著使氣往下沉,而不是憋住氣,最後盡量能591做到由腳的運作在承受物體的重量,而不是完全靠手的拙力,試試看好嗎?也許剛開始會不習慣,也要注意安全,不過相信幾次以後,也就會有不同的體會了。至於黃性賢大師所創的「鬆身五法」是有助身體的鬆沉。不過在生活或工作上更要多注意「生活太極化」-不出拙力的問題;當然,如果純粹健身養生,那就沒有以上所說的問題,如果想探索太極拳在武術上的奧妙,那可能就要多加注意了。 推手時也要放鬆 問:老師,打拳架時,您強調每一動都要放鬆,這我稍稍可以理解,但您說推手時也要盡量放鬆,尤其是對方攻來時更要放鬆,這我就不解了,因為,經我自己實際驗證,當對方推來時,我只要一放鬆,就會垮掉,是否那個環節有問題,或是落胯不正確?煩請老師幫忙解析一下!謝謝!答:「盤拳走架」是退去本力的一個過程,也是長勁的一條捷徑,之所以要盡量放鬆,就是為了讓氣最終能沉到腳底,與地氣結合,進而往下長根、租房子往上長勁(如同樹幹之成長般),倘渾身僵硬,尤其是手上提時拙力太多(能維持在指定位置的基本力道即可),就會影響氣往下沉消的效果(力氣力氣,有力就有氣,亦即力多了,滯在上半身的氣也就較多),而這就是行拳時之所以全身要盡量放鬆的關鍵所在。另「推手」主在不丟不頂的前提下,透過「粘黏連隨」與「相互餵勁」,練習走化與發勁,而不是比勝負(因比勝負,就會因怕輸而易出蠻力);而要能與對方隨時保持沾黏,就一定要鬆,而這鬆並非全然無力,否則就易被突擊,而是柔中寓剛,當然這剛不是僵硬的剛,否則就失去觸覺的敏銳性與黏勁的靈活性,而是力由脊發的剛,亦即此時的剛,是氣已然沉至腳底,進而長根與長勁所表現出來的「柔勁」,是下盤沉穩、源動腰脊所自然流露的內勁,倘放鬆就容易被推倒,就表示尚未有根,也就沒有勁,那更要提醒自己不要怕輸,盡量放鬆,寧可被推倒,也不要出蠻力去硬頂硬抗,買屋否則就與長根甚或長勁無緣;還有,當你腳底有根、下盤沉穩不易被推倒時,你每一次的放鬆就會讓你得到兩種體會:1你的放鬆,不但會吸收對方的力道,增強腳的反作用力(即自己攻擊的力道),而且會讓對方感到他的力被卸掉般,進而因沒有著力點,怕失勢而不敢再加力或進擊。2你每一次的放鬆,除了能夠卸掉對方的力道外,也代表又一次得到適時休息的機會,使自己不致因推手太久而造成手酸的現象。當上述現象你和對方都能感受到時,你才能體會「放鬆」在推手中的妙用,進而享受它所帶來的成就感。 生活太極化 問: 鄭 老師!『生活太極化』:除日常生活要確遵「太極八法」之要求外(如鬆肩垂肘、不出拙力即鬆、走路要行功等),平時的想念也很重要,除應想之外能不想,即使尚未能做到,也要有積極正面的想念行為,自然對功力的提昇就有加乘的作用。其中走路要行功的意思是如何呢? 是指走路時把意念放在腳底,賣屋還是指什麼樣呢?答:行功就是『虛實步轉換』,也就是平日行走時,隨時保持一腳實一腳虛的狀態。其作法是:兩腳膝蓋不要完全挺直,似有一點微彎,往前行進時,意念放在後腳滿腳掌「撐」向前,而重心移到前腳時,以意念點放一下腰部放鬆,使後腳的重心完全交代給前腳,形成前腳實、後腳虛的狀態;而後後腳再往前盪出(腳跟先點地),這時原前腳就變成後腳,再下踩撐向前,重量完全撐至前腳時,再想腰放鬆,使後腳空掉,反覆循環走下去即可。效用:1奠定尾閭下沉之基,期使胯和腰能夠逐漸鬆沉,以致使沉至丹田之氣能再下降至會陰,進而通三關、沉腳底。2尾閭是脊椎骨的地基,倘尾閭能下沉,即能使整個脊椎骨上下拉拔運動,進而帶動附著在兩旁之臟腑活動,清除臟腑間之穢物,有效淨化體內,所以又有「防癌行功」之美名。3因是「虛實步的轉換」,故有助勁力的生成。4如同撞牆,也是一種練完拳之後的放頂動作,使房地產濁氣能下沉至腳底湧泉穴而排出。人身何處不丹田問:請問老師:有人說,下丹田在女子而言是「子宮」,那如果子宮已拿掉,不是就沒有丹田可練了嗎?答:<黃帝內經>云:腦為髓海,胞為血海,膻中為氣海。而這個胞指的就是子宮,即為受孕懷胎之所也。下丹田有人說是在臍內一寸三分,有人說在臍下一寸三分,也就是氣海穴的位置,另有人說是在臍下三寸「關元穴」的位置,不一而足;依個人之經驗,可確定的是:應在小腹裡面的位置,即在直腸之上,膀胱之後,正確點說應在臍下2、6厘米到4、1厘米的位置,因那是全身最有可能聚集氣的部位;不過下丹田是四次元以上世界之存在,並非具體的器官,須憑人自身的感知,纔能感到其存在;因此,可以確定的是下丹田絕對不是子宮,它也不是體內有形象的臟腑,所以不用擔心沒有子宮就不能練氣。再者,道家練丹曾說:「人身何處不丹田」,亦即等你煉出了丹,它落在那裡,那裡才買屋網是你的丹田,武術上也說:「外功重胸腹,內功重頭部」,不過以我個人練功的體會,不管是外功或內功,入門雖有所不同,但最後卻是萬法歸一,即「修身養性」是也,所謂「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可見「虛靜」是武學的最上層功夫;而心、氣就如同水,「水靜則清」,水面平靜可以察見水底的事物,心亦如此,心靜則氣和,氣和就能靈明神通,你無心去觀察什麼東西,但你又什麼都觀察到了,所以有人說養生唯養心而已,我說練功何嘗不是! 問:請問一下老師,我看您和余師兄打起拳架來,蠻好看的,但是自己打起來卻渾身僵硬,好像機器人,是否高個子的人較不適合打太極拳?答:沒有這回事,據了解,歷年太極拳拳架比賽冠軍,通常都是高個子的天下,畢竟體型佔了優勢,比較能顯現大開大展的氣勢。因為你是初學者,所以難免動作會顯得比較生疏與僵硬,不過,只要用心堅持每天練習(直到現在,我還保持每天早晚各打買房子六次拳架),相信拳練久了,功夫下得深,氣勢與神韻自然會顯現,到時候你就會聽到欣賞與讚美的聲音了,所謂:「拳練百遍,身法自現;拳練千遍,其理自見」是也。不過我要提醒你,學習太極拳的目的主在『養生』(讓身體盡量鬆柔,氣血循環良好,進而新陳代謝正常),進而『修心養性』,並不在追求外形的好看,畢竟真正的武功是不擺花架子,而真正高明的招式亦不花俏;從我接觸太極拳以來,自始至終我就從沒在意自己打拳好不好看,也不喜歡對外表演或比賽,畢竟,養生的主體是自己,而不是外在的評斷或利得,可千萬不要陷入名利的泥淖裡,而自添煩惱,以致困擾自己影響清修。 一起加油努力喔! 參考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3F5Ed3OYGgMRWDtwTAy1/article?mid=4530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租房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r66rrzvw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