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新網北京3月9日電(上官雲)近日,知名美國漢學家史景遷兩部新書《曹寅與康熙》、《胡若望的疑問》出版。9日下午,史景遷攜夫人金安平在北京亮相,並與讀者分享他的研究心得與學習中文的趣事。史景遷表示,他大致從六歲起便開始對中國史感興趣,選擇研究中國近代史,則是因為剛進入研究歷史領域的一位老師的影響。史景遷還告訴大家,他曾想學習滿文,“但因精力有限,最終只得放棄。”
  6歲開始對中國史感興趣 研究中國近代史因老師影響
  1936年出生於英國的史景遷以研究中國曆史見長,是美國著名漢學家,曾任美國曆史學會主席,1965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耶魯大學教授。他善用獨特的視角觀察悠久的中國曆史,並以不同一般的“講故事”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他的觀察與研究結果,這使他成為學術暢銷書的寫作高手。談及何時喜歡上中國曆史,史景遷調侃,那大致要從六歲算起。
  “小時候能有機會看到相關的藝術史書中有中國筆墨畫,產生了極大興趣。”史景遷說,當時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他的心目中,中國在其中是一個英雄,又剛好看到這些畫冊,“認識”了歷史中的中國,對中國史的感情由此而生。
  至於為何選擇研究近代史,史景遷的回答是,這與他當時剛進入歷史研究領域遇到的兩位老師有關。
  “當時我的兩個老師,一個主要研究佛教史與隋唐史料;一個以研究同治中興為主。剛開我很難決定選擇什麼題目研究。”史景遷告訴大家,後來其中一位老師給他一個有趣的提示,去觀察中國曆史中一些看似“老生常談”的問題,即可發現許多正史的表述是可商榷的,並非最正確、權威。
  “我的博士論文研究康熙,相關史料問題不好處理,最後在房兆楹先生指點下,我開始閱讀相關材料。大致這樣,我轉向主要研究近代史。”史景遷回憶道。
  曾想學習滿文 精力有限最終放棄
  作為西方人,要研究中國曆史,語言是史景遷不可迴避的問題。據他回憶,耶魯大學在太平洋戰爭前後,曾是一個訓練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等亞洲語言人才的基地,設有很多項目,亦有很多為人熟知的學者在那裡從事教學工作,比如趙元任先生。
  史景遷說,在自己去的時候,這種戰時訓練中文人才的痕跡尚存,但已不明顯,有的先生只教文言文,也不再教白話文,“想想這些事情很有趣,我本來都想學學,甚至還想學滿文,但人的時間精力實在有限,最終只得放棄。”
  那時的耶魯大學的中文學習只有學術,不再有文字訓練,因此史景遷當時看到的材料主要是中文,其中一些與康熙有關。後來史景遷的博士論文便決定做這個選題,為此,當時還是學生的史景遷赴臺灣去查閱史料,看到康熙的硃批奏摺原件。
  “這對我的研究項目簡直是天大的恩賜。從這些材料中我可以瞭解康熙皇帝批閱奏章時的情況。”史景遷對這個機會十分珍惜,進行了非常仔細的研究,乃至一一做出註腳。這為他研究那段時期的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
  據瞭解,史景遷本次出版的兩本新書校正了之前版本的不少錯誤,準確度大大提升,而不日將有另外一本書與讀者見面,那就是《改變中國》,介紹自明朝利瑪竇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前蘇聯專家在中國的一些情況。史景遷表示,如果把這些專家做一個歷史的敘述,會發現其中有很多故事可寫,能夠讓我們瞭解歷史上不同文化的接觸。
  “於是,我後來就一面寫中國曆史,比如康熙、張岱;一方面研究史上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史景遷說,書寫歷史,從不同的層面觀察可以得到不同的想法,就好比彩虹,變化角度能夠看到不一樣的色彩。而隨著年紀的增長、人生經驗的積累,對史料展現的人生亦會有新的體會。  (原標題:史景遷:6歲開始對中國史感興趣 曾想學習滿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r66rrzvw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