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公園內的駐馬坡景點。
  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但主力並沒有重大損失。戰前他目空一切,以為天下無敵,江上橫槊賦詩,激情飛揚,也聽不進反對意見。大戰後他看著滔滔江水頭腦漸漸冷靜下來,加強了反省,意識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軍力量不足,於是他在譙縣(今安徽亳州)收集殘兵,又拼命招募,不到四個月就組建了一支新的水軍。曹丕寫了一篇賦,裡面記錄的數量是“泛舟萬艘”,頑強的複活能力把孫權嚇得不輕。雙方大仗不算多,但小打小鬧不斷。京口離譙縣又比較遠,在後方指揮水戰不方便,孫權被打得神經高度緊張,天天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於是咬緊牙根,決定再次搬家。
  劉備曾勸孫權“遷都”
  有一種流行說法是,諸葛亮曾經評價南京時說“鐘阜龍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南京的東郊是紫金山,綿延如同一條盤伏的龍,西邊是石頭城,如同猛虎雄踞江邊。如今的清涼山公園內,有處“駐馬坡”景點,三個字是劉海粟題寫的。相傳諸葛亮就是在這裡騎馬觀察南京的山川形勢。公園東大門外有個“武侯駐馬浮雕”,長約70米,高4米,近300平方米。但有人考證,實際上諸葛亮並沒有到過南京。所以這種說法存疑。
  劉備則確實勸說過孫權“遷都”——
  劉備:吳郡離前線有數百裡,一旦戰事緊急,你恐怕來不及救啊,勸你還是趕緊換個地方。
  孫權:你說得對。秣陵有河流上百裡,船隻行駛很方便,我正好要治水軍,準備移居過去。
  劉備:蕪湖離前線也近,你也可以選擇。
  孫權:我將來還要攻打徐州,蕪湖位置偏了,不太合適。
  張紘是南京成名幕後英雄
  倘若劉備的勸說還讓孫權有點猶豫,那另外有個人在這關鍵時刻推了一把,終於讓孫權下定決心搬到秣陵。他的名氣不及張昭,但他對孫家的貢獻並不少於張昭。他對南京的成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幕後英雄。
  他叫張紘(hóng),生於151年,比孫堅大4歲,比孫策大24歲,是揚州名士。年輕的時候就到洛陽游學,大將軍何進還請他做官,他拒絕了。後來由於母親去世,他就回到了江都居住。當年孫策還在袁術手下,正是鬱悶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幾次去拜見他,請張先生指點迷津。張紘雖然沒有像諸葛亮那樣避而不見,但也不輕易地顯山露水,連連說:我這個人見識簡陋,而且又在服喪,你的事我可幫不上忙。
  孫策戰場上勇猛如項羽,但對名士始終是畢恭畢敬的,一再懇求,說到動情之處,還落下了眼淚。女人的眼淚能打動人,英雄的眼淚更能打動人。
  張紘見孫策言辭慷慨,有忠義豪壯之氣,瞬間感動,終於敞開了心扉。
  揚子晚報記者 楊民僕 文/攝  (原標題:清涼山公園有個“駐馬坡” 傳說諸葛亮在此觀看南京地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r66rrzvw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